2012年7月11日 星期三

多娛多餘


筆者常常聽到年長一輩道現今世代的娛樂活動五花百門,己不是如從前般單調乏味。無疑,在經濟發展較成熟的當代,人們的娛樂活動選擇是增加了。大眾亦普遍認為這些活動能為群眾帶來消遣減壓的良性效果。然而,筆者長久以來抱有疑問:這樣一種說法是可信的嗎?人們真的是受惠於日漸增加的娛樂活動?又是否有「娛」就必然有「樂」?


「娛」與「樂」實質上是兩種截然不同但卻會偶爾產生聯繫的東西。真要說的話,前者是泛指人們做出一些能夠娛人或自娛的行動,是一種行為。後者則是「娛」的可能影響(或稱後果)。

也就是說「娛」的行動並不一定能為人類帶來正面的「快樂」情緒。


那麼在現世香港中又有何娛人或自娛的行動?筆者先從室內活動說起。相信對大部份巿民而言,使用電腦是較經濟及日常化的活動。原因不無有他,市民能借此瀏覽互聯網並從中下載資源,諸如電影及電子書等等。他們坐定家中縱橫網海,從黃子華的棟篤笑影片至批判金錢及物質扭曲人性的「搏擊俱樂部」(Fight Club)、由唐朝的「安史之亂」再到近代美國占基利的喜劇片。這種説法聽起來…沒有不妥嗎?我們知道人類從來都是一種內心糾結的生物,未得其一己想奪二。故如斯多樣的選擇只會令人頭暈目眩,困惑於選項的次序。


同然,現代人也面對室外「娛樂」活動的多元選擇。首個選擇是室外活動的種類,而他們大都以「Window Shopping」為主,運動(室外)為次。對這些人而言,真正的難題是其後的服務行業的細分類別。他們求的,不過是買取物品及服務來達到「自娛」此一目的。然而,當人們抱有目的地走在街上,卻只會愈發感到混亂。那是「Uniqlo」嗎?噢,那不是親愛的「利工民」嗎?極目遠望良久,卻只見一片尤如「流水是車龍是馬」的景象,找不到任何着眼點,只剩空洞的目光不着邊際地往週遭散射。


縱使人們立定決心,成功走近商店的櫥窗前,第三層難關卻又來了。一間售賣衣服的商店櫥窗裏同時陳列着錢包、背包、眼鏡乃至手機護殻。他們被逼在這間「超市」前再度陥入無盡的「選擇輪廻劫」中。


多而氾濫的娛人或自娛行動的選擇為人們帶來「選擇的煩惱」,他們哪裏還有任何得「樂」的可能性?說到底,如斯一種擾民的「多娛」形式只是多餘而己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